相關閱讀:
由中國經濟傳媒協會主辦,新浪財經、第一財經承辦的“為中國經濟點讚——企業家之夜”於1月15日在北京舉行。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研究會副會長、東南大學國家發展與政策研究院院長、東南大學、武漢大學教授華生在發言中表示,中央出台了一攬子經濟增量政策,非常及時也非常好,但政策落地還需要相關部門解決好政策與社會、與市場、與企業家溝通的問題。
華生談到,經濟增量政策一共有四支箭,後麵兩項都是要長期起作用的,需要時間。第二項是關於財政,就是化債政策,這個政策中央已經推出累計10萬億,對於經濟已經起了很大作用,而且這個政策還在繼續貫徹過程當中。
他表示,第一項政策見效最快因此本來大家也抱以最大希望,就是市場當初反映最熱烈的金融支持資本市場的政策即回購增持等,當時說開始就有三千億五千億,不夠還可再加五千億三千億,但深市的數字去年一年總共才發生1600多億回購增持,其中大部分還是發生在9月份下旬之前,後來發生的主要也不是靠這個貸款。
“要打通堵點,這些政策本來是非常好的,”華生還談到,金融支持資本市場本來是非常高明和切中要害的政策,關鍵在於如何落地。上市公司現在分紅壓力大,還要發展,能用來回購的資金非常有限。“從去年初開始就不斷看到有上市公司回購公告,但是回購的都是一些零頭,不斷回購一直到9月份市場還是不斷下跌,因為回購加起來也沒有多少錢,因為上市公司資金能力有限。這個政策落地的核心是上市公司大股東的信貸增持”。
華生還表示,現在政策規定上市公司大股東可以用任何東西來貸款,但不能用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權來質押,上市公司大股東除了股權就沒什麽真正可以抵押變現的東西了,這就基本上把門堵住了。而且,迄今的稅務政策規定是,如果多次購買一個股票,成本要按照加權平均計算,大股東、創始股東持有的原始股經常都價格很低,再增持以後即便價格高一些賣,加權成本計算都是嚴重虧損的,沒有新的文件明確當然沒有人敢輕易增持。因此,這種政策不能最後落地的情況也反應在去年10月以來這幾個月市場本身的反複調整上。
華生談到,現在政府部門裏具體管理經濟的一線官員基本上沒有經過商,沒有打過官司,也沒有資本市場的實際經驗,不會想到這些問題,也沒有人來解決這些問題。“中國經濟要想起飛,機會、潛力是巨大的,現在問題是相關部門要加強和市場和企業界和各個方麵的溝通”,“沒有這些溝通就使得很多好政策也不能真正地落地。”
(责任编辑:郭凌霞)